旅游资讯 - 龙门石窟导游词

龙门石窟

 

西山石窟和东山石窟

龙门石窟景区位于古都洛阳城南.这里香山与龙门山,东西对峙,伊河于山间北流,远望犹如一天然门阙,史称“伊阙”。隋朝建都洛阳,因伊阙正对隋代东都外郭城的南正门定鼎门,恰似定鼎门前的天阙,而古代帝王又总是自喻为“龙”,故而隋炀帝就把伊阙改称为龙门。

龙门山水相映,景色壮丽,“伊阙风光”“龙门山色”自古即为洛阳八景之首。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赞叹道:“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此处素为文人墨客观游胜地;又因石质优良,宜于雕刻,故而古人择此而建石窟。这里青山绿水、万象生辉,伊河两岸东西山崖壁上的窟龛星罗棋布、密如蜂房。如此山川秀美之地,孕藏着丰富的文化景观:中国三大石窟之一的龙门石窟,千年古刹香山寺,唐代诗人白居易墓园等等。

1961年国务院公布龙门石窟、白园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龙门风景名胜区]被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61月,龙门石窟景区被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20075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

龙门石窟宛如蜂房一般密布于伊河两岸南北长达1公里的崖壁上。秀丽的风光、瑰丽的佛龛,构成了独特的石窟山水名胜,游人在此“领略龙门山水,品味石窟文化”。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自山西大同迁都洛阳之际,即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和北宋诸朝,营造时间长达400余年。据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2800多块,佛塔70余座,造像11万尊。龙门石窟以窟龛造像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题材多样,雕刻精美,蕴涵丰富而蜚声中外。

在龙门石窟长达400余年的大规模造像活动中,北魏和唐代形成了两大造像高潮。北魏孝文帝、宣武帝和孝明帝时期为第一次,计35年;唐太宗、高宗、武则天、玄宗时期为第二次,计110年。这两次是龙门开窟造像的高峰,历时15年。这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和唐高宗寓居洛阳,武则天营建“神都”,使洛阳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着直接的关系。

据统计,龙门石窟北魏时期的窟龛造像约占造像总数的30%,唐代的窟龛造像约占造像总数的60%,其余朝代为10%。其中北魏时期的古阳洞是龙门石窟开凿最早、内容最丰富,中国石窟保存造像铭文最多的洞窟,也是北魏皇室、贵族、官吏、僧尼和佛教社团造像最集中的洞窟。北魏时期的宾阳中洞,宏规巨构,富丽堂皇,是佛教艺术中国化的典范。唐代时期的奉先寺卢舍那大像龛规模最大,气势磅礴,雕刻艺术最为精湛。其中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为龙门石窟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像龛代表了唐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是大唐帝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象征。

龙门石窟远承印度石窟艺术,近继云冈石窟风范。它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并与中原及南朝地区先进而深厚的汉族历史文化相融合而形成的。因此,龙门自开创之日起,就具有世俗化、中国化的风格特征。北魏造像秀骨清像、宽袍大袖、表情温和、潇洒飘逸,唐代造像体躯丰腴、面相圆润、曲线优美、典雅端丽。这两种造像风格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社会教化作用,它一经形成便迅速风行全国甚至域外。

龙门石窟是北魏和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典型的皇家风范,更反映出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如古阳洞为北魏孝文帝所置,宾阳中洞为孝文帝开凿,奉先寺为唐高宗、武则天开凿,万佛洞、惠简洞是为唐高宗和武则天开凿。敬善寺洞是唐太宗纪国妃营造,皇甫公窟是北魏胡太后的舅父皇甫度所开凿,极南洞是唐代名相姚崇为其母而开凿,高平郡王洞是唐武周时期武则天侄子武重规所经营。又如古阳洞、宾阳洞、破窑、奉先寺等,都是后妃、王公、贵族、文武百官造像祈福之所。因此,龙门石窟的大规模开凿和兴衰嬗变,都与当时的政治态势密切相关。它直接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公元5--10世纪佛教的兴衰和佛教信仰的变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政治的风云变化和社会态势的发展与变化。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唐代达到了顶峰。各个宗派争奇斗艳,竞相发展。龙门石窟的造像也集中反映了这一历史现象。优填王造像与法相宗,潜溪寺与净土宗,奉先寺与华严宗,看经寺与禅宗,千手千眼观音龛与密宗,地藏王菩萨与三阶教,它们是各个佛教宗派的代表造像。这种现象在全国石窟中极为罕见,反映了龙门石窟在当时的中心地位。

龙门石窟自古就有“古碑林”之称。据统计现存碑刻题记2800余块,共计30余万字,其数量居世界石窟之冠。碑刻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地理、医药、民俗、姓氏、书法及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无不具有补史之阙、证史之误的重要价值。那些有纪年的题记,还是石窟考古分期断代的重要依据和标尺。

龙门碑刻题记所反映出来的开窟造像者,不仅有皇室贵族、文武百官,还有大德高僧、平民百姓、社会商会,甚至外国僧人等各个阶层。如唐代东都洛阳商业行会开凿的北市丝行像龛、北市香行像龛和北市彩帛行像龛。外国僧人开凿的新罗(今韩国境内)像龛,吐火罗(今阿富汗境内)像龛。

龙门石窟的碑刻题记也被书法家所推崇。最有代表性的当属魏碑体的代表“龙门二十品”,以及唐楷艺术的代表“伊阙佛龛之碑”(又称“褚遂良碑”)。特别是龙门石窟北魏时期的造像题记,被称为魏碑体、龙门体、伊阙宗等。它是由书法家与刻工共同创造的一种书体;它既保留着汉隶的遗风,同时又孕育了唐楷的新体因素。清代学者康有为盛赞这里的书法之美为: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越、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

丰富多彩的龙门石窟艺术,给我们系统的保存了公元5世纪末至10世纪之间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是中国石刻艺术史上的典范之作,也是全世界共同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正如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龙门石窟的评价:“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详实描述佛教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潜溪寺   潜溪寺是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它高、宽各九米多,进深近七米,大约建于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初期。窟顶藻井为一朵浅刻大莲花。主佛阿弥陀佛端坐在须弥台上,面颐丰满,胸部隆起,衣纹斜垂座前,身体各部比例匀称,神情睿智,整个姿态给人以静穆慈祥之感。主佛左侧为大弟子迦叶,右侧为小弟子阿难。两弟子旁边分别为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特别是南壁的大势至菩萨,造型丰满敦厚,仪态文静,在故宫博物院有11的复制品陈列。阿弥陀佛与两侧的两位菩萨共称为西方三圣,即掌管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位圣人,是佛教净土宗信仰的对象。

宾阳中洞 

宾阳中洞是北魏时期代表性的洞窟。“宾阳”意为迎接出生的太阳。宾阳三洞开凿于北魏时期,是北魏的宣武帝为他的父亲孝文帝做功德而建。它开工于公元500年,历时24年,用工达到了802366个,后因为发生宫廷政变以及主持人刘腾病故等原因,计划中的三所洞窟(宾阳中洞、南洞、北洞)仅完成了一所即宾阳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

宾阳中洞内为马蹄形平面,穹窿顶,中央雕刻重瓣大莲花构成的莲花宝盖,莲花周围是八个伎乐天和两个供养天人。它们衣带飘扬,迎风翱翔在莲花宝盖周围,姿态优美动人。洞内为三世佛题材,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主佛为释迦牟尼。他是佛教的创始人,原名叫乔达摩·悉达多,原是古印度净饭王的儿子。他和我国的孔子大约生活在一个朝代,比孔子要年长12岁。他在29岁的时候出家修行,经过六年,悟道成佛,创立了佛教。由于北魏时期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主佛释迦牟尼面颊清瘦,脖颈细长,体态修长。衣纹密集,雕刻手法采用的是北魏的平直刀法。由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所以洞中主佛的服饰一改云冈石窟佛像那种偏袒右肩式袈裟,而身着宽袍大袖袈裟。释迦牟尼所有侍立二弟子、二菩萨。二菩萨含睇若笑,文雅敦厚。左右壁还各有造像一铺,都是一佛、二菩萨,着褒衣博带袈裟,立于覆莲座上。

洞中前壁南北两侧,自上而下有四层精美的浮雕。第一层是以《维摩诘经》故事为题材的浮雕,叫做“维摩变”。第二层是两则佛本生故事。第三层为著名的帝后礼佛图。第四层为“十神王”浮雕像。特别是位于第三层的帝后礼佛图,它们反映了宫廷的佛事活动,刻划出了佛教徒虔诚、严肃、宁静的心境,造型准确,制作精美,代表了当时生活风俗画的高度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非常可惜的是,在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被盗往国外了。现在分别陈列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美国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宾阳南洞】   宾阳南洞的洞窟为北魏时期开凿,但洞中几尊主要的佛像都是在初唐完成的。洞中主佛为阿弥陀佛,面相饱满,双肩宽厚,体态丰腴,体现了唐朝以胖为美的风格。宾阳南洞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魏王李泰在北魏废弃的基础上又续凿而成,为其生母长孙皇后做功德而建,属于过渡时期的作品。



【万佛洞】   万佛洞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洞窟呈前后室结构,前室造二力士、二狮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窟顶有一朵精美的莲花,环绕莲花周围的为一则碑刻题记: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一龛。它说明了该洞窟是在宫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内道场智运禅师的主持下开凿的,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即公元680年。洞内主佛为阿弥陀佛,端坐于双层莲花座上,面相丰满圆润,两肩宽厚,简洁流畅的衣纹运用了唐代浑圆刀的雕刻手法。主佛施无畏印,表示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唯我独尊。主佛端坐在莲花宝座上,在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刚力士,那奋力向上的雄姿与主佛的沉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更加衬托出主佛的安详。主佛背后还有五十二朵莲花,每朵莲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养菩萨,她们或坐或侧,或手持莲花,或窃窃私语,神情各异,像是不同少女的群体像。

在洞内南北两壁整齐地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每尊只有四厘米高。在南北两壁的壁基上各刻有六位伎乐人,舞伎在悠扬的乐曲声中翩翩起舞,体态轻盈,婀娜多姿。

整个洞窟金碧辉煌,向人们展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理想国土,烘托出一种热烈欢快、万众成佛的气氛。

洞口南侧还有一尊菩萨像,她是龙门石窟唐代众多菩萨像的精美范例。菩萨通高85厘米,头部向右倾斜,身体成"s'形的曲线,整个姿态显得非常优美端庄。我国著名戏剧大师梅兰芳早年参观龙门时,被她那优美的形象所吸引并大加赞赏,此后经过艺术加工,成功地运用到他的表演中。



【莲花洞】  莲花洞因窟顶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大约开凿于北魏年间。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窟顶多以莲花作为装饰,但像莲花洞窟顶这样硕大精美的高浮雕大莲花,在龙门石窟也不多见。莲花周围的飞天体态轻盈,细腰长裙,姿态自如。

洞内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像为释迦牟尼立像,著褒衣博带式袈裟,衣褶简洁明快。这是释迦牟尼的游说像,即释迦牟尼外出讲经说法时的形象。二弟子是浅浮雕,左侧弟子迦叶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锡杖,似一西域苦行僧,可惜其头部早年被盗,现存法国吉美博物馆。

龙门石窟中最小的佛像,仅有2厘米高,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位于莲花洞南壁上方,生动细致,栩栩如生。

【奉先寺】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主佛莲座北侧的题记称之为大卢舍那像龛,因为它隶属于当时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俗称奉先寺。这里共有九躯大像,中间主佛为卢舍那,为释迦牟尼的报身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形的发纹。双眉弯如新月,附着一双秀目,微微凝视着前方。高直的鼻梁,小小的嘴巴,露出祥和的笑意。它面容丰满圆润,表情安祥自在,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简朴无华,一圈圈同心圆式的衣纹,把头像烘托的异常鲜明而圣洁。

饱经沧桑、老成持重的大弟子迦叶,温顺聪慧的小弟子阿难,表情矜持、雍荣华贵的菩萨,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与主佛卢舍那一起构成了一组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仿佛在我们面前呈现出了一幅精美的人物画卷。

奉先寺的九躯大像的背后有很多长方形的小龛,这是大约在宋、金时代,人们为了保护大像龛,依龛修建了木结构屋檐式建筑,这些建筑影响了佛像的通风,加速了佛像的风化,因而后来被拆除。

奉先寺大型艺术群雕以其宏大的规模、精湛的雕刻高踞于我国石刻艺术的巅峰,成为我国石刻艺术的典范之作,也成为唐朝这一伟大时代的象征。

【古阳洞】   古阳洞在龙门山的南段,开凿于公元493年,是龙门石窟造像群中开凿最早、佛教内容最丰富、书法艺术最高的一个洞窟。它规模宏伟、气势壮观。洞中北壁刻有楷体古阳洞三个字,到了清末光绪年间,道教徒将主像释迦牟尼涂改成太上老君的形象,讹传老子曾在这儿练丹,所以古阳洞又叫老君洞。

古阳洞是由一个天然的石灰岩溶洞开凿成的。窟顶无莲花藻井,地面呈马蹄形。主像释迦牟尼,着双领下垂式袈裟,面容清瘦,眼含笑意,安详地端坐在方台上,侍立在主佛左侧的是手提宝瓶的观音菩萨,右边的是拿摩尼宝珠的大势至菩萨,他们表情文静,仪态从容。

古阳洞大小佛龛多达数百,雕造装饰十分华丽,特别是表现在龛的外形、龛楣和龛额的设计上,丰富多彩,变化多端,有的是莲瓣似的尖拱、有的是屋形的建筑、有的是帷幔和流苏,并且在龛楣上雕造有佛传故事,如:古阳洞南壁释迦多宝龛上,有树下诞生、步步生莲、九龙灌顶等,讲述的是悉达多从他母亲摩耶的右腋下诞生,刚出生,就走了七步,每一步脚印都生出一朵莲花,这叫步步生莲,他站在方台上,天空中有九条龙为他喷水沐浴。

古阳洞是北魏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这些达官贵人不惜花费巨资,开凿窟龛,以求广植功德,祈福免灾,而且留下了书法珍品—龙门二十品。古阳洞中就占有十九品,另一品在慈香窑中。龙门二十品是指从北魏时期精选出不同的二十块造像题记,它们记载着佛龛的雕凿时间、人物、目的等。二十品的特点是:字型端正大方、气势刚健质朴,结体、用笔在汉隶和唐楷之间。清代学者康有为曾大力提倡整个社会书写要用魏碑体,现在,龙门二十品仍有无穷的艺术魅力,每年吸引无数的海外友人,漂洋过海,为的是能够亲眼目睹这一书法奇珍。

药方洞   看完古阳洞,我们来到了药方洞,药方洞因窟门刻有诸多唐代药方而得名。它始建于北魏晚期,经东魏和北齐,到唐初还有雕刻。洞中五尊佛像,身躯硬直少曲线,脖子短粗,身体硕壮,菩萨头冠两旁的带子很长,下垂到胳膊上部。这都是北齐造像的特征。洞门两侧刻有药方150多种,所用药物多是植物、动物和矿物药。药方涉及内科、外科、小儿科、五官科等,所涉及药材在农村都能找到。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老百姓。这些药方不仅可以治疗常见的疾病,而且还能治疗疑难杂症,如:疗噎方可以治疗食道癌。其中有95方在公元10世纪被一位日本学者收录在《医心方》中,足见它的价值和影响。药方洞的药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对研究中国医药学起重要的作用。

擂鼓台中洞   看完了西山石窟群,我们过漫水桥来到了东山石窟。在东山脚下的公路未开通以前,巨石上方原是一片平台。传说当年奉先寺竣工时,武则天亲自率百官驾临龙门,主持这次规模盛大的开光仪式,庞大的乐队便在这平台上擂鼓助兴,于是后人便把这里叫做擂鼓台。相临擂鼓台的三个洞叫擂鼓台三洞。

这是擂鼓台中洞,又名大万伍佛洞。是一座武周禅宗窟,中国佛教的禅宗是以专修禅定为主的教派。“禅定”就是安定而止息杀虑的意思。洞顶作穹隆形,并有装饰华丽的莲花藻井,造像是一佛二菩萨,主佛为双膝下垂而坐的弥勒佛,壁基有二十五尊高浮雕罗汉群像,从南壁西起到北壁西止。罗汉群像构成一个半环形装饰带,罗汉群像均罗汉身旁都刻有一段从《付法藏因缘传》里摘录的经文介绍该罗汉的身世及特点。所刊经文中多杂以武周新字,这是是武周时期禅宗所经营的洞窟。

擂鼓台北洞   擂鼓台北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较早,规模最大的密宗造像石窟,密宗属于中国佛教的派别之一,它源于印度产生于公元七世纪以后,佛教的密教是佛教中的最后一个派别,密教传入中国以及在中国的弘扬乃至远播日本,朝鲜期间,还有密宗领袖和他们的宗教活动,都和洛阳及龙门石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擂鼓台北洞为穹隆顶,马蹄形平面,高4米,宽4.9米,窟顶为莲花藻井,周围环绕四身飞天。其因风化剥蚀已不清。据说,北洞的主像,中洞的三尊佛像以及南洞的一尊佛像,都是民国时期从别处搬移进去的。洞内三尊大坐佛中,东壁的主佛为毗卢遮那佛意为日,即除暗遍明之意,因此又称“大日如来”,它头带宝冠,胳膊上带着臂钏的菩萨装形象,像高2.45米,结迦坐于0.9米高的须弥台坐之上。

在北洞的前壁南侧,雕有八臂观音一尊,像高1.83米,赤足坐于圆形台坐上,在前壁的北侧还雕有四臂十一面观音,像高1.9米,赤脚立在圆形台坐上。

看经寺   看经寺为武则天时期所雕刻,双室结构,前室崖壁有数十个小龛造像,主室进深1170厘米,宽1116厘米,高825厘米,平顶,方形平面,四壁垂直,三壁下部雕出高均180厘米的传法罗汉二十九祖(正壁11身,两壁个9身),为我国唐代最精美的罗汉群像,是据隋代费长房《历代法宝记》刊刻的。这种不雕佛像仅雕罗汉的大窟,似是一大型禅堂,可能是禅宗所主持开凿的。看经寺是龙门东山最大的一个洞窟,29尊传法罗汉保存完好。

【四雁洞   四雁洞是一个盛唐时期的中型洞窟。该洞窟的窟顶是一个莲花藻井,莲花藻井的四周有四个飞天的四飞雁环绕,奇特的是这四只雁的腿都十分细长,和鹤腿相似,四雁洞之名即来源于此。佛经中曾以五百雁来双喻五百罗汉的故事。这里雕刻四雁可能是用寓意的手法,以雁来比喻罗汉。这在龙门石窟中也仅此一处。

二莲花洞   二莲花洞在四雁洞南面,是一组双窟,模式相同,所以称为二莲花洞。二莲花洞约凿于武周至唐玄宗时期。二洞的造像雕饰与布局都是一样的。窟内顶部的藻井都覆莲图案。洞内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中间主佛为阿弥陀佛,手施降魔印。洞窟的规模介于大、中型洞窟之间。从雕像的手法看较为成熟,也颇具唐风,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龙门石窟虽然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时尚。如今,石窟中保留的大量宗教、美术、书法、音乐、服饰、医药、建筑等实物史料,使龙门石窟成为了一座大型的时刻艺术博物馆,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学者和游人纷至沓来。但龙门吸引大家不仅仅是石窟艺术,还有接下来我们将要参观的香山寺和白园。

                  香山寺



香山寺位于十三朝古都洛阳城南13公里处的香山西坳,与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西山窟区一衣带水,隔河相望,与龙门石窟东山窟区和白园一脉相连,并肩邻立。

香山因盛产香葛而得名。香山寺微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印度来华高僧地婆诃罗(日照)葬于此,为安置其遗身重建佛寺。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在洛阳称帝,建立武周王朝,梁王武三思奏请,敕名“香山寺”,并重修该寺,当时香山寺危楼切汉,飞阁凌云,巍巍壮观,武则天常驾亲游幸,御香山寺中石楼坐朝。留下了“香山赋诗夺锦袍”的佳话。唐大和六年(公元832年),河南尹白居易捐资六七十万贯,重修香山寺,并撰《修香山寺记》,寺名大振,这篇文章开篇第一句即是对香山寺的推崇“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白居易自号“香山居士”与如满和尚等人结成“香山九老会”吟咏于该寺的堂上林下,会昌六年(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遗命葬于香山寺如满大师塔侧。宋金时期香山寺犹存,元末废弃,清康熙年间重修,乾隆皇帝曾巡幸香山寺,称颂“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这句诗摘自他当时所作的诗《香山寺二首》,被镌刻在石碑之上,位于香山寺的乾隆御碑亭就矗立着这块石碑,已有两百多年了,清末民国初年,香山寺又渐荒芜了,1936年香山寺进行重新修建后,为蒋介石庆祝五十寿辰而在寺内建一幢两层小楼。蒋介石和宋美龄多次在此避暑,这幢小楼位于香山寺内东南侧,被称为“蒋宋别墅”。解放后,香山寺又进行了多次修葺,如今,为了实施“旅游强市”战略,拓展龙门石窟景区的观光项目,丰富香山寺的文化内涵,提升香山寺的旅游品位,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洛阳市委、市政府及龙门石窟管理局依据《龙门石窟区规划》和《洛阳市龙门石窟保护管理条例》,投资600万元于2003年上半年完成了对香山寺的改造。该改造工程从2002年年底到2003年四月上旬完成,历时100天,创造了我国寺院速度之最。这也是香山寺历史上的第五次修复,新香山寺借鉴唐代风格,对蒋宋楼,乾隆御碑亭,衣钵塔等作为历史文物予以修缮、保留、保护。在原址上新建了钟楼、鼓楼、大雄宝殿,整修了天王殿、罗汉殿、步游道等。

香山寺自创建至今已有1400多年了,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石楼:武则天香山赋诗夺锦袍  1300多年前的唐朝,武则天在洛阳称帝,非常钟情于伊阙山水,也很喜欢位于其中的清幽雅致的香山寺,她经常在香山寺中石楼坐朝(据〈大唐传载〉记述)并在石楼留下了千年为人们所传颂的典故香山赋诗夺锦袍,在一次春游香山寺时,武则天别出心裁,主持了一次龙门诗会,历史上有名的香山赋诗夺锦袍即由此而来。宋代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卷十一中,对此有妙趣横生的记述:武后游龙门,命群臣赋诗,先成者赐以锦袍,左史东方虬诗成,拜赐,坐未安,之问诗后成,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称善,乃夺锦袍赐之。唐代诗风很盛,武则天对胜出者赐以锦袍,奖品不见得贵重,但却是难得的荣誉,群臣当然各不相让,奋力争夺。首先成诗的是左史东方虬:春雪满空来,触处如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武则天觉得东方虬文思敏捷,又才华出众,立即把锦袍赐给了他,而此时,多数大臣也相继成诗,经当众诵读,一致认为宋之问的七言诗更在东方虬之上,武则天遂决定把锦袍赐给宋之问,香山赋诗夺锦袍也成了诗坛上的一段佳话。而这段典故所发生的地点---石楼就位于香山寺内。

【九老堂:白居易与香山九老会  “停宫致仕后,白居易更加放情于山水,赏玩泉石风月。因慕恋香山寺清幽,白居易常住寺内,自号香山居士并把这里作为了自己最终的归宿,在他七十四岁时,和遗老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等6人先是结成了尚齿七老人会,后来,又有百岁之人李元爽,95岁的禅师如满加入,号称香山九老,终日吟咏于香山寺的堂上林下,写下了许多歌咏龙门山水及香山寺的诗篇。空门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年往复还,家酿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香山寺二绝》这里所描绘的,正是白居易晚年生活的写照。为保存诗稿,白居易又把自己从大和三年(公元829年)到开成五年(公元840年)所作的诗,共800首,合成12卷,取名《白氏洛中集》收藏在香山寺藏经堂内。会昌六年(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履道里私第去世,家人遵嘱将其葬于香山寺附近如满法师塔之侧。

【白居易:筹资重修香山寺】  盛唐以后,经过安史之乱,香山寺因年久失修,渐趋衰败,至白居易任河南尹之时,香山寺已是萧条至极,唐文宗大和三年(公元829年),白居易来洛任河南尹,他闲暇时常在伊阙山水间流连,想修复香山寺,却因财力有限,未能如愿。大和六年(公元832年),好友元稹去世,白居易将为元稹撰写墓志铭所得的酬金悉数拿出,费时3个多月,重修了香山寺,使衰败的旧寺的亭台楼阁换了新颜,并撰写了《修香山寺记》一文。后来白居易又于唐文宗开成五年(公元840年)再次出资修复藏经堂,并收集缀补5000多卷佛经,藏入其中,可以说白居易为唐香山寺的再兴竭尽全力,名山名寺与名人相得益彰,白居易重修后,香山寺再次声名大振,一时间游人络绎不绝。

【乾隆御碑亭:乾隆与香山寺】  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九月,清高宗弘历到中岳封禅,至洛阳巡游龙门香山寺,感怀赋诗《香山寺二首》开篇第一句即为称颂香山寺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这首诗被人们当时镌刻在石碑之上,并建御碑亭,该御碑亭位于香山寺内东南侧。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这首诗称颂了香山寺及美丽的伊阙风貌,并且在最后一句流露出对白居易的敬佩之情虑输白少傅,已著祖生鞭展现了一代君主谦逊的品格。乾隆碑上这首诗除了让我们欣赏到行、草的书法艺术,更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一代帝王的谦虚品质,也是对我们后人的鞭策。

【蒋宋别墅:蒋介石的别墅,杨成武的牢狱】   1936年,为蒋介石庆祝五十寿辰,地方政府选择香山寺南侧建了一幢两层小楼,被称为蒋宋别墅,当时蒋介石于 19361029日从西安乘火车到达洛阳(东站)来到洛阳是以避寿为名,实则布暑西北剿共计划,他于1031日在别墅庆祝了自己的五十寿辰,参加人员有张学良,阎锡山等,之后他视察了洛阳军校、洛阳电厂,检阅了重炮部队。并和夫人宋美龄三次往复洛阳,去安抚非嫡系部队太原的阎锡山,济南的韩复渠,绥远的傅作义。于12月初离洛到西安,在洛阳共呆了36天,基本都住在香山寺蒋宋别墅。

1936年的豪华别墅,在三十年后一度成为杨成武将军的牢狱1968年的3月底解放军代总参谋长杨成武将军因受林彪集团迫害,被秘密关押在香山寺。将军和家人在这幢小楼内度过了失去自由的几个春秋。不准出房门,更不准下楼,每天饭菜定量,不够也不准添,夏天蚊叮虫咬,冬天手脚冻烂,房门均不得关闭。1970年,将军78岁的母亲因病去世,临终想吃一个鸡蛋也没能如愿。直到19711月离开,杨成武将军被羁押于此两年多,没有下过一次楼,监牢之苦在尽尝之中。

香山寺已历经1400多年的沧桑,一直以来法音绵延,香火炽盛。如今经过第五次修复后的香山寺整个建筑新旧一体,气势磅礴,与龙门西山石窟隔河相望,与龙门东山石窟,白园并立,香山寺自411日开光以来截止到11月底接待中外游客达五万余人,今年1027日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参观香山寺,给予高度评价,香山寺已成为龙门石窟景区又一处亮丽壮美,光彩夺目的景观!

  

 

白园位于洛阳龙门风景名胜区东山琵琶峰上,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墓园,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居住洛阳18年。虽尊为“少傅”,但一生清贫,喜酒善诗,在龙门修香山寺,开八节滩,对龙门山水十分眷恋,死后遵嘱葬于此。

白园内主要景点有青谷区、乐天堂、诗廊、墓体区、日本书法廊、道诗书屋等10余处。青谷区位于两山之间,有白池、听伊亭、石板桥、松竹和白莲。进入青谷区瀑布飞泻,池水荡漾,竹林清风,白莲飘香,使人心旷神怡;乐天堂依山傍水,面对青谷,是诗人作诗会友之处,室内自然山石裸露,汉白玉塑像潇洒自然,静座山石之上,给人以深思明世之感。站在乐天堂前,可深切回味诗人原作“门前常流水,墙上多高树,竹径绕荷池,回百余步”的内涵;诗廊立石38块,由国内名家书写,行、草、篆、隶齐全,既可以欣赏白居易的名作,又可以领略书法艺术之美。日本书法廊是为中日书法交流而建,多为当代日本书法名家之作,于20003月建对外开放。墓体区位于琵琶峰顶,从牡丹坛拾级而上即可到达。这里有白居易墓、卧石碑、乌头门及中外仰慕白居易的客人及族裔的立石。墓前型石铺地,墓后草坪如毯,周围翠柏环抱,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

白园为纪念性园林,园内建筑古朴典雅,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曲径通幽,是游览的好去处。

【龙门石窟破坏的历史原因】  当我们走进龙门石窟才能深刻的感受到,历史与我们的距离如此靠近,千百年来的魏晋风骨,盛唐文明似乎触手可及。令人遗憾的是,龙门石窟在历史上和近,现代曾遭到过严重的人为破坏,给我们留下的是几乎满目疮痍的印象,当然,这其中也包含着自然的破坏,比如崩塌,裂隙,风化等。很多游客在参观的过程中常常感慨:破坏太严重了,肯定是文革时期红卫兵砸的!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建国后,龙门石窟文物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即使在文革期间,也因特殊原因没有遭到严重破坏。文革开始后,19666月某日,白马寺被砸的当天下午,原洛阳市委书记吕英当即指示洛阳农机学院(河南科技大学前身)师生连夜进驻龙门石窟,并日夜保护,从而使龙门石窟避免了一次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大劫难。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龙门石窟惨遭破坏的历史原因。

在佛教史上,曾有过“三武一宗”的毁佛灭法事件,龙门石窟正赶上了后三次。第一次是北周武帝灭佛。公元574年,周武帝下诏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俗。”洛阳当时属北齐范围,于576年正式并入北周版图。577年北周灭北齐,周武帝进一步在原齐境内推行灭佛令。公元578年武帝卒。579年周宣帝即位,不久开始恢复佛像,龙门石窟未发现北周造像,可能与当时推行“禁佛令”有关。而据研究人员实地考察,部分北魏,北齐造像仍完好的保存了下来,说明北周的禁佛,对龙门的破坏不大,只是禁“造”而已。第二次是唐武帝的“会昌法难”,情况比较严重。会昌二年(842年)武帝开始下令僧尼中的犯罪者和违戒者还俗,没收其财产“冲入两税徭役”,三年,敕焚宫内佛经,埋佛,菩萨并天王像等,至会昌五年,灭佛运动达到高潮。8月下诏云:“天下所拆寺4600余所,还俗僧尼26万余人,收充两税户”六年,武帝卒,灭佛运动遂宣告结束。会昌灭佛是一场波及全国的毁佛灭法运动,即使外国僧人,无祠部牒也需还俗,送归本国。当时龙门石窟的破坏虽无记载,也应当在扫荡之列。日本僧人圆珍曾于大中九年(855年)到龙门广化寺拜谒善无畏塔,未言石窟之状,推测当时已萧条破败之极。但真正对龙门破坏较严重的,要数后周时期。相传宋太祖赵匡胤在洛阳夹马营出生,“天红三日,今曰火烧街。当时人称龙门石佛成精,去打石佛,残去多数”(郭玉堂《洛阳古物记》手抄本),加之第三次后周世宗的灭佛(始于955年)以及历代的战乱,又没有统一的保护管理机构,对石窟的破坏在所难免。至元代后期,龙门已是千疮百孔,伤痕累累了。龙门当时的惨状正如萨天锡《洛阳龙门记》所云:“诸石像旧有石衅及为人所击,或碎首,或捐躯,其鼻耳,其手足或缺焉,或半缺全缺,金碧装饰悉剥落,鲜有完者。”该记载是指整个石窟而言,但一些重要的大,中型洞窟的主像还是基本完整地保存了下来。今实地考察,除西山极南洞下方一批洞窟受自然风化的影响破碎严重外,其他的如净土堂北,龙华寺下方一批中,小型洞窟,古阳洞南侧下方的无名大窟,唐字洞,普泰洞上方的大,中型洞窟,敬善寺洞附近众多的优填王像空龛,宾阳洞上方的摩崖壁上的大多数空龛等,大都凿毁在近代之前。

 而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帝国主义文化侵略者勾结民族败类,对龙门石窟的艺术珍品大肆劫掠,盗凿,使龙门石窟大量精美的石刻艺术品流散海外。1930年到1935年期间,由当时洛阳东关的古玩奸商马聋子出面,以金钱收买为名,唆使偃师县杨沟村保长王梦林和地痞王东立,王毛,王魁等,胁迫该村村民,利用夜晚,用手电照明,在洞窟盗凿,单在宾阳洞的盗凿活动就历时近三年。龙门石窟闻名中外的北魏艺术瑰宝大型巨幅帝,后礼佛图浮雕,即是通过王梦林,马聋子,岳彬等人之手,转到美国文化劫掠商普爱伦手中的,现在两幅浮雕分别藏于美国纽约市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堪萨斯纳尔逊艺术馆。这一时期,龙门石窟被盗极为严重的还有古阳洞,莲花洞,破窑,老龙洞,万佛洞和东山看经寺,二莲花洞等,盗凿的雕刻珍品包括佛,菩萨,罗汉,神王,飞天,狮子和窟楣装饰等。据196512月文化部文物博物馆研究所同龙门文物保管所联合调查统计,西山被盗痕迹多达780余处。东山的大万伍佛洞,西山敬善寺等洞窟的本尊或胁侍菩萨头像也在劫掠之列。

 当时的国民政府及其腐败的官僚机构,非但没有对民族文化遗产进行精心保护,反而进行人为的破坏。二三十年代,以锣鼓洞(今龙门西山珍珠泉一带)为界,以北归洛阳县,以南归伊川县。同是伊阙,分化两县管辖。这种状况致使无赖之徒依违期间,肆行盗凿,无人过问,破坏之多原由于此(关百益《伊阙石刻图表》)

 19329月修龙门西山下石道,工人妄取山石以致炸毁佛龛。此次炸毁共有七段之多,从老龙窝北,石牛溪南,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古阳洞,火烧洞,六座塔直到路洞等处下方。这七处残痕至今犹新,其恶劣影响是难以磨灭的。

游客朋友们,龙门石窟景区的游览到此就要结束了,愿美丽的龙门风景区给您留下美丽的印象,愿您有机会再次光临洛阳!谢谢!

 


关于我们   服务说明   积分商城   协会工作汇报   协会章程  
洛阳市导游协会 豫ICP备16006145号 版权所有,联系电话:17537940221
请使用IE8.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1366*768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站    
友情链接: 洛阳旅行社  |   洛阳导游  |   洛阳旅游  |    洛阳一日游  |    洛阳出境游  |    洛阳牡丹花会  |   

扫一扫,加关注!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具体请咨询客服人员。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869639482@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