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讯 - 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导游词

 一、前言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线路最长、规模最大、延续最久的人工运河,它是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和文化遗产。大运河的开凿始建于春秋时期,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发展与演变,至今,仍有部分河段依然发挥着重要的水利和交通功能。2012年市委、市政府、市文物局决定依托洛阳山陕会馆成立了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山陕会馆是一组清朝的古建筑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又是运河的产物;山陕会馆它所处的地理位置与隋唐时期的新谭和漕渠位置相近,同属南关地区,因此在此成立了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我们以图片、资料、实物、多媒体等形式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的展现隋唐时期大运河壮阔的场景。以及展示洛阳作为大运河的中心,丝绸之路的交汇点在世界历史上所占据的重要的国际地位。

  二、东都洛阳的营建

  隋朝是一个短暂而繁荣的王朝,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都长安,公元589年统一,它的统一结束了历经四百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社会经济得到初步恢复,政权稳定。公元(604)年隋炀帝继位,决定迁都洛阳,公元(605)年三月十七日隋炀帝下诏令尚书令杨素、将作大将宇文恺负责营建东都洛阳,因工程浩大,每月役丁达二百万人,次年春洛阳城建成完工,用时不到一年,新建的洛阳城分为宫城、皇城、外郭城,另外城西建有供隋炀帝游玩的显仁宫和西苑,隋代洛阳城内还建有有三市:通远市、丰都市、大同市,也叫里坊区。里坊是古代城市的一种规划体制,城市是有棋盘式的街道分割成大小不同的方格,分为居住区的坊与商业区的市,坊市分离,环以高墙,设里门和市门,并设专人管理到了唐代则为北市、南市、西市,隋炀帝在全国各地招调富商大贾充实三市,当时市内重楼迭阁到处是商铺和旅店,商品琳琅满目、堆积如山。三市的附近均有码头,云集来自各地的货船,一时间洛阳成为了全国最大的贸易区、中转站。

  三、隋唐大运河的开凿

  我国的地形是西高东低,河流自西向东流淌,缺少南北流向的河流,古代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航运。而南朝以来,江南经济地位不断提高,而隋朝政治中心在北方,隋炀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因此开通运河势在必行。

  隋朝结束了长达400多年的分裂割据,全国统一,为了使洛阳发挥政治、经济中心的作用,加强对东南和东北的政治控制,确保江南漕粮能够运抵洛阳,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3月21日)隋炀帝下令开凿以洛阳为中心的运河。这是与洛阳城营建同时进行的,运河工程分为四段:通济渠(605年)、永济渠(608年)、邗沟、江南河。四个河段都是充分利用自然河流和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开凿和疏通,前后仅仅用了六年时间,大业六年(公元610年)运河第一次实现了全线开通,自此以东都洛阳为中心,东北方向到达涿郡、东南方向到达余杭,全长2700公里,沟通了5大水系,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河,贯通7个省市,经过浙江、江苏、安徽、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它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从此大运河成为帝国的生命线,财富也源源不断地流向帝国中心,由此成就了隋唐两朝在封建时期的鼎盛和辉煌。

  四、大运河与东都洛阳的繁荣

  隋唐大运河的开凿对于洛阳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由于洛阳利用大运河和丝绸之路交汇之便,借助有利的地理中心位置,加之隋唐两朝用心经营,洛阳始终处于全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地位。

  运河城市的兴起与繁荣

  隋唐大运河的开通一下子诞生了几十座沿河的繁荣城市。因河而生、因河而旺,带动了运河沿线城市的繁荣

  五、隋唐大运河的历史作用

  隋唐大运河的开通是一项解决中国南北社会和自然资源不平衡的重要措施,也是连接丝绸之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经济繁荣重要途径。并在唐宋得到了维系和发展。也为元代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提供了经验和技术。

  宋代以后,洛阳逐渐失去了政治中心的地位,隋唐大运河也逐渐衰落,特别是元代以后京杭大运河裁弯截直和贯通,隋唐大运河不少河段被废弃,但是通济渠一直到民国仍然发挥着航运作用,对于洛陽的经济和商业保障功不可没。历经沧桑,洛阳依然遗留有许多与运河相关的遗存印证着这段历史。

  近年来我市考古工作者一直沿着运河的痕迹,挖掘、考证、整理出隋唐大运河的部分遗址,如:通济渠、天津桥、月陂、新谭、槽渠、子罗仓遗址、含嘉仓遗址、回洛仓等,这是我们看到的发掘的实物:洛河河堤石、铁细腰、刻名砖、粮食等。

  隋唐大运河的开通 是解决了中国南北社会和自然资源不平衡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连结丝绸之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经济繁荣重要途径。

  大运河的开通实现了南北物质交流的大跨度的调配,维护国家政权,促进了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的交流,对世界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大运河申遗的稳步推进,运河遗迹将会越来越多的呈献给全社会,让人们了解运河,宣传洛陽,为打造洛阳成为国际旅游城市,实现“文化强国”的中国梦尽一份力。

  洛阳山陕会馆

  山陕会馆位于洛阳市老城南关,它始创于清康熙雍正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系当时山西、陕西两地巨商大贾筹资修建,以用于他们聚会经商,传递信息和物资集散。馆址占地面积5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现存主要建筑:盘龙琉璃照壁、东西木构牌楼式仪门、山门、舞楼、拜殿、正殿及东、西配殿、东西廊房等,还有碑刻十余通和石狮子等石雕作品。

  山陕会馆,俗称“西会馆”,因处在潞泽会馆西而得名,是山西、陕西商人集资在洛阳兴建的。明清以来,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中原地区社会经济已经向商业化发展,由于洛阳地处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的交汇地带,自清代初年洛阳就成为秦晋商人东至齐鲁、北到燕赵、南达江汉经商必经之路,因而在洛河北岸建造了这处供秦晋商人聚会、物资集散的会馆。

  据馆藏石碑记载:清康熙、雍正年间,秦、晋重商捐资,于洛阳南关校场街西建山陕会馆,历时十余载始成;至嘉庆年中,会馆因风雨剥蚀,颇有倾废,秦晋重商惧其湮废,逐重葺新之,维修建筑计:正殿五间、拜殿五间、殿前牌坊一座、舞楼五间、照壁一座、东西门楼四间、配殿东西各三间、东西官厅各三间、香客住屋四院、山门三间、廊二十间,共费资“二万五千有奇”;道光十一年(1835年)至道光十八年(1838年)集资一千两白银重建正殿。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山陕会馆一直由洛阳第七中学使用。洛阳山陕会馆于1986年11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收归洛阳市文物管理局管理。2000年设立山陕会馆文物保管所。2006年3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山陕会馆在建筑布局方面,第一进院落狭小空间与第二进院落的宽大形成鲜明对比,各建筑之间体量适度,疏密有致,简繁得体,具有独到的布局特点;建筑形式与结构也均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山门下部厚重墙体配以上部飘逸的悬挑翼角以及华丽的木雕驼墩、垂莲柱、雀替为建筑增添了淳朴与灵气。特别是设计者因地制宜地在狭小空间中营建了体态小巧、工艺精湛的牌楼式仪门,陪衬于四周建筑,营造出空间节奏感。舞楼更是雕工细致,加之前歇山、后庑殿形成的“工”字脊建筑形式和两缝五架梁相结合为一缝的梁架结构,设计者一方面满足建筑构架的稳定性,同时又加强屋顶排水的功能,这种建筑与结构形式为河南所仅见。

  洛阳山陕会馆现存的文物建筑中具有独特的地方装饰艺术风格,会馆内的舞楼、拜殿、正殿现存有河南所发现的面积最大的、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早期原始民间旋子点金彩画,图案绘制精美、艺术特点鲜明、着色手法大胆、民间彩绘技法浓厚,历经近300年沧桑岁月,尚未褪色,色彩依然艳丽;会馆还保存有大量的建筑装饰构件,砖雕、石雕、木雕比比皆是,几乎达到无木不雕、无石不刻的地步,雕刻内容丰富多彩,主要有吉祥飞禽走兽、神话人物、花鸟虫鱼等,生动逼真,栩栩如生;雕刻手法从线刻、浮雕到透雕、圆雕均可找到;盘龙琉璃照壁是豫西发现的唯一保存较好的原始琉璃照壁。琉璃脊饰一部分为保存完整的清代烧制的建筑构件,脊饰为高浮雕龙凤、花卉卷草,脊兽有孩童、仙人、走兽,是不可多得的清代琉璃构件。

     山陕会馆是及建筑、雕刻、彩绘、琉璃工艺为一体,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历史性和艺术性。


关于我们   服务说明   积分商城   协会工作汇报   协会章程  
洛阳市导游协会 豫ICP备16006145号 版权所有,联系电话:17537940221
请使用IE8.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1366*768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站    
友情链接: 洛阳旅行社  |   洛阳导游  |   洛阳旅游  |    洛阳一日游  |    洛阳出境游  |    洛阳牡丹花会  |   

扫一扫,加关注!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具体请咨询客服人员。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869639482@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