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讯 - 洛阳导游导游词推荐——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导游词

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参观游览!

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原名古墓博物馆,座落于洛阳市北郊的邙山上,占地155亩,建筑面积8200多平方米,是世界上唯一的墓葬类专题博物馆。

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按照陈列内容,可以分为历代典型墓葬展区、北魏皇家陵园展区和河南古代壁画馆三大部分。历代典型墓葬展区位于博物馆东部,有地上地下的殿厅廊庑,亭阁房 屋互相连属共150余楹,古朴典雅,宏伟壮观,绿荫合抱,花团锦簇,因此被人们誉为“北邙奇苑”。地下部分有深邃的通道和搬迁复原上自西汉下迄北宋的25座墓葬以及四个大厅组成,可谓一处令人神往的太虚迷宫。地上的东配殿展出有“汉代帝王出殡仪式塑像群”,还有“民国初年洛阳民间出殡仪式塑像群”。通过这些,我们便可了解我国古代葬俗礼仪发展的基本脉络和轨迹。北魏皇家陵园位于博物馆西部,由实地发掘的北魏世宗宣武帝景陵为主要陈列,并复原清河文献王元怿和江阳王元叉两座陵墓,通过参观可以系统地了解北魏的陵寝制度。其周围广植花草树木,特别到春秋两季,清新四溢,馨芳袭人,犹入美妙胜境。河南古代壁画馆位于博物馆北部,2011年11月对外开放,在这里您可以欣赏到曾经深埋地下的古代壁画。

步入序幕“太虚”大殿,迎面是“洛阳五大都城遗址及现代城市分布模型”,俯瞰这座巨大的模型,大家可以对古今洛阳城池的变迁一览无余。洛阳是十三朝古都,十三个朝代的帝王将相、皇亲国戚生前居住在洛阳城,死后大多都埋葬在洛阳城北的邙山上。

邙山位于沙盘的最北部,说它是山,实际上是绵延百里的黄土丘陵地,背山面河,地势平缓,土厚水深,素为风水之地,是古人理想的长眠之所。俗语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如今的邙山墓冢累累、森罗棋布,分布着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唐六个朝代24座帝王陵以及陪葬墓群。这些不同朝代、不同种类的墓葬集中叠压在这里,形成了邙山厚重的墓葬文化。解放以后,配合洛阳城的基本建设,考古工作者发掘了数以万计的古代墓葬,从中精选出九个朝代25座,集中搬迁复原在邙山上,建起了这座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

接着,我们就进入墓区“玄堂”厅,由此进入地下展区,地下展区是四方形的,由四个大厅和四条展区组成,按时代顺序依次为两汉展区、魏晋展区、唐宋展区和壁画展区。这里陈列的墓葬都是把原来墓葬里的砖一块块拆下来,搬迁到这里,按照原样复原起来的。

首先看到的两汉展区,陈列的是西汉、东汉时期的典型墓葬。东汉永康元年墓是一座东汉时期的家庭合葬墓。横堂式建筑,干字形平面,墓葬共清理出七具棺木的痕迹,后室两具,男左女右,夫妇二人,是家中的尊长。前堂五具,东二西三,是夫妇二人的五位子孙眷属,由此可见这是一家七口的合葬墓。东汉时期都是生前营建墓葬,在墓道口修筑两扇石门,石门随时开启,为每次下葬提供方便。墓室中随葬品非常丰富,大部分分布在棺木周围,有饮食器、水器、酒器及狗、井、灶等陶制模型。在后室发掘出一片筒瓦,上面写着“永康元年辛亥朔十日”的字样。“永康”是东汉桓帝的年号,“永康元年”就是公元167年,为这个墓葬提供了确切的年代。

接下来这座无名的东汉墓,是根据主人生前的居室布置的墓室,充分体现了东汉时期“模拟阳宅建阴宅”的特点。这座墓葬有两道石门,穿过第一道石门有两个耳室,用来放置随葬品。左边耳室放置车马器具,象征车马间;右边耳室放置陶制的生活用具,还有一件砖砌的灶台模型,应是厨房。穿过第二道石门,就来到主室,主室由弧形隔梁从正中分为前堂后室,前堂为会宾待友的客厅,后室放置棺木,象征卧室,整座墓室的陈设安排呈现出一派浓郁的人间生活气息。在弧形隔梁上镂刻着青龙白虎,隔梁下面一根兽柱,面目狰狞,正对墓门,起到镇墓辟邪和支撑隔梁的作用,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墓葬一共清理出四具棺木的痕迹,后室两具,前堂砖台上一具,侧室一具,除后室左边为男性外,其余均为女性。东汉时期墓葬流行地面上建祠堂、立石碑,墓室内却没有任何文字资料,无法得知墓主人的详细情况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根据一男三女推测为妻妾合葬墓。这座墓葬在建造时运用了三种不同的结顶结构,后室是圆形的穹窿顶,耳室为墓葬中常用的弧券顶,前堂为四角攒尖顶,三种结顶结构同时应用于同一墓葬,表现出古代工匠们高超的建筑技艺。

东汉天象神兽壁画墓,分为前堂后室两部分,后室放置三具棺木,中间为男性,左右为女性,推测也是妻妾合葬墓。在前堂墓顶绘制着天象图,有太阳、月亮、彩云、飞鸟、朱雀、白虎和株树。株树枝干弯曲、枝叶苍翠,是传说中生长在昆仑山上的一种神树,昆仑山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代表西汉以来流行的神仙思想。古人重视天象,首先感知的是星的位置。先民以“诸星组成的图像类似何物,就以该物为之命名”,将天赤道附近的星空划分为二十八星宿,并分别由四象来统辖,四象最终形成了由五种动物组成的四组灵物,分别由四种不同颜色代表不同方位,这就是东宫青龙、西宫白虎、南宫朱雀、北宫玄武。从战国到秦汉,它们成为守卫四方的神灵。东汉时流行的穹窿顶是汉代人理想中的天界,这个象征宇宙缩影的天界,不是自然的天空,而是神话传说中诸神灵居住的天界。于是,在墓顶上大量绘制与天象有关的神灵,成为汉代壁画墓的最大特点,这些壁画比文字更直观、更清晰地记录了汉代人们对天的认知和联想,也完整的表达了人们美好的升仙愿望。

现在我们看到的东汉壁画墓,是一座小砖起券的单室墓。墓顶、四壁都绘有精美的壁画,如门吏、乐舞、宴饮、天象和瑞兽,后山墙上的宴饮图保存的最为完好,画面上绘有三人,中间一人身体肥大,面目丑陋,拱手端坐在黑色圆垫上,左右各跪男女侍从一人,男子手持黑色棒子,女子双手托盘,表现了墓主人生前的宴饮场景。

西汉画像空心砖墓,是一座西汉早期的单棺单室墓,看似简单,但建筑材料是特制的空心砖。砖石千年不泯,当然比木椁耐腐永久。不过空心砖在战国晚期以用于殿庭前的踏步,西汉创造空心砖椁则是丧葬礼俗的一个发展,也是洛阳汉墓的一大特点。空心砖不仅制作精妙,能够防潮隔音,而且通体模印有各种图案花纹,成为研究美术史的珍贵资料。大的长达2米、宽约0.7米,小的长约0.7米,宽约0.4米。长方、三角、方柱等形体不一,有的还带榫扣,以便安装组合,真可谓建筑预制构件的先驱。空心砖上的图案纹饰,是用阴模或阳模压印在砖坯上烧制而成的。阳模印制的图案下凹,称为阴纹;阴模印制的图案上凸,称为阳纹。墓室中不同位置印制的图案也不相同,墓室四壁主要印制一些表现墓主人生活的拱揖迎拜图、驯马图、谒见对语图、虎和马等;墓室门额上则印制代表升仙思想的扶桑树、青鸟、仙鹤和白虎。这些精美的图案出现在深邃幽暗的墓室中,主要起到装点墓室,减少墓葬阴森恐怖的作用。

紧接着看到的西汉画像石墓,是一座中国早期的夫妇合葬墓,由两个单棺墓室和一个耳室组成,这座墓葬形制是由于夫妇二人死期不一致而采用分开葬的方式。墓室均用青石垒砌而成,墓门是画像石。画像石就是在青石上运用不同的技法雕刻出图案,最早出现在西汉晚期,流行于东汉,这种墓在河南南阳比较多。在墓门上用浅浮雕的技法雕刻出弧形的帷帐,下悬玉璧,玉璧下有一人一树一马一狗。在中国古代有黄帝乘龙升仙的传说,天国的门上赫然镶嵌着一个玉壁,黄帝要乘龙穿过玉璧才能进入梦寐以求的天国仙境。这块画像石上方的玉璧代表着升仙的通道,大树示意墓地,树下栓的马就是墓主人乘骑的工具,同样也是反映汉代流行的升仙思想。

看完了两汉墓葬,就到了魏晋墓陈列区。第一座墓就是曹魏正始八年墓,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惟一一座有纪年铭文的曹魏墓葬,它的发现是成为中国考古界推论曹魏墓葬的一把标尺。墓室分为前堂和后室两部分,前堂为下方上圆的穹窿顶,左右各有一放置随葬品的耳室,在前堂,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九件铁帷帐构,这是由三个或四个铁管组成的插座,中间由木棒插合起来,外搭帷帐,就成了四角攒尖的斗形帷帐,用于古人会宾待友,显示其尊贵的身份。其中一件帐构上铭刻着“正始八年八月”的字样,使我们得知这是齐王曹芳正始八年,即公元247年建造的砖室墓。后室为弧券,应是放置棺木的地方,但由于墓葬被盗过后进水,棺木的痕迹已不复存在了。墓葬虽经盗掘,仍出土了玉杯、博山炉、铜镜等精美的随葬器物。其中的玉杯是用新疆和田的羊脂美玉雕凿而成,晶莹透亮,造型简洁美观,若非豪门世家绝无此物;现已被国家评为一级文物,珍藏于洛阳博物馆。另外还发现了长方形薄石板一块,上有墨迹,应当是黛砚的残片,这说明墓主人原来可能是一个喜爱舞文弄墨的骚客。

接下来是两座西晋墓。其中一座为大司农、关中侯裴祗墓。这座墓由墓道、前甬道、前堂、后甬道、后室和北甬道、侧室、耳室组成,全用小砖砌筑。在这座墓葬中出土了一方长方形墓志,其下有隼,插在石座上,志文为隶书,正反120字。根据记述,墓主人裴祗,祖籍山西闻憙县,是“晋大司农关中候”,相当于现在国家农业部部长的职位,后室中葬的是裴祗的母亲,侧室葬的是裴祗夫妇二人,在侧室里还掏挖了一个土洞,埋葬着裴祗的女儿,由此可见这一家三代四口人是严格地按照长幼尊卑的次序来埋葬的。通过墓志铭还可以得知这一家老少三代四口人,是同时死亡同时下葬的。他们死于“晋惠帝司马衷元康三年七月四日,葬于十月十一日”,当时正值西晋“八王之乱”。这是西晋为争夺中央集权进行的一场战乱,历时十六年之久,主要战场在洛阳,造成了“河洛丘墟”,“阡陌夷灭”的惨景。裴祗一家四口可能就是这场惨剧的牺牲品。

另一座是单室墓,墓顶为东汉以来流行的穹窿顶,这种墓顶源于古人下方上圆的宇宙观,现代建筑学家称它为砖壳,对研究建筑史和古为今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根据随葬器物银耳环、银指环、银手镯等首饰看墓主人应当是一女性,除此以外还出土了一件魏晋时期颇有时代特色的随葬器物——多子隔,也称多子盒。多子隔通常是有隔体和底座两部分组成,在隔体内有隔板将其内部空间分隔成一个个小格,一般都是七格以上。这件多子隔在出土时每格中都有食物,其中一格还遗留有鱼骨,由此可见多子隔应该是祭祀用品,是墓主人的眷属在墓葬中举行祭祀时盛放祭品用的器具。西汉以前的墓室多采用弧券,较低矮,在新莽前后开始流行在墓葬中祭奠死者,于是出现馒头式的穹窿顶,墓室空间也逐渐增大,东汉以后逐渐流行开来,这件多子隔的出土就证实了东汉以来墓中祭奠的流行。

晋墓后边陈列有北魏墓两座,其中的常山郡王元邵墓很值得一看。

常山郡王元邵墓的主人是孝文帝的孙子、清河文献王元怿的儿子、常山郡王元巶,元巶当时是官高爵显,年少有为,但是在公元528年的时候,宣武帝元恪的妻子胡太后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儿子——孝明皇帝,立了一个三岁的元钊做了小皇帝,企图把持朝政。她的这一举动引起北魏契胡族酋长尔朱荣的不满,尔朱荣于是率兵南下,攻打洛阳,拥立元子攸为皇帝,并以祭天的理由,把胡太后、小皇帝及皇室诸王两千余人劫持到河阴陶诸,今天孟津的白鹤乡,先把胡太后、小皇帝抛沉黄河溺死,接着又围杀了两千多皇室诸王,这就是历史上震撼南北的“河阴之役”。常山郡王元巶就在这次“河阴之役”中被诛杀的,死时只有23岁。古语有: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这座土洞式的草葬墓与主人——王的身份极不相符,墓室西北角有一土砌的棺床,棺床上出土了115件彩绘陶俑,他们由文官、武卫、骑士、贵妇、女仆、伎乐、昆仑奴,牛车等组成,展现了墓主人生前出行时的显赫场面。北魏的陶俑手法细腻、造型俊美、秀骨清像、挺拔劲健,表现出北魏独有的审美特征。墓室甬道中发现有一方记述元巶生平事迹的墓志铭,志文为魏碑正书,字迹刚毅,为书法中的精品。这座墓的发现对研究鲜卑族的起源、元巶的身世以及北魏统治阶层内部的纷争都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来到唐宋厅,墙壁上这幅用唐三彩工艺技术烧制的“唐乐图”,会使我们顿感唐代那种繁荣昌盛,其乐融融的气氛。这里陈列有唐李嗣本夫妇和安菩夫妇墓,都从某些侧面直观的再现了大唐盛世的景象。

李嗣本墓为砖砌单室墓,1984年发现于偃师杏园村,是洛阳唯一保存完整的唐代单室砖券纪年墓。墓室近似方形,出土了122件精美的随葬品。正对墓门为镇墓兽、文官俑、武士俑、牛车、男女侍从以及一些井、磨、灶等模型。在甬道东西两壁各有一壁龛,上开天井。天井和壁龛是隋唐墓葬的重要特征,它们的多少代表主人生前居住院落的多少。天井和壁龛越多,表明主人院落重重,身份高贵。根据出土墓志记载 :李嗣本是陇西成纪人,也就是今天甘肃陇西县。他生活在隋炀帝至唐高宗年间,曾经在陕西、甘肃等地做官,69岁时死于甘肃,时隔34年,与他的夫人范阳卢氏合葬在偃师县西十三里的武陵原。墓志上说,李嗣本生前好学诗文,英才卓越,为人忠实诚信、德义可尊,是个清正廉洁的官吏。墓志盖上用减地平雕的技法雕刻有十二生肖、仙人擒虎、二狮相争、怪兽扑羊等图案,是唐代精美的石刻艺术精品。

安菩夫妇合葬墓,是洛阳发掘的唐墓中为数不多的没有被盗扰的夫妇合葬墓。墓葬为依山掏挖的土窑式,墓内东西两边各有土砌的棺床,分别安放夫妇二人的棺木。墓室中出土的墓志像一篇小传,极为详细地介绍了墓主人的情况。主人姓安,名菩,字萨,是西域的安国人。安国就位于今天前苏联乌兹别克的布哈拉一带。公元630年,安菩跟随父亲系利做为降将来到中原。系利原是突厥国的首领,因为降唐有功,被唐王朝晋封为五品京官、定远将军。后来北狄人发兵南侵,安菩袭父官爵,奉命出征,立了战功。公元664年,安菩死于国都长安,即现在的西安,葬在京郊的龙首原上。事隔40年,他的妻子何氏病故,因他儿子安金藏在洛阳东都宫中作太常寺乐工,遂将其父尸骨与其母合葬在龙门。

安菩墓中出土129件随葬品,最多的要数唐三彩,有镇墓兽、文官俑、牵马俑、马和骆驼等,器形高大、色彩艳丽,堪称我国工艺美术中的瑰宝。尤为珍贵的是安菩右手握着的一枚罗马金币,直径2.2厘米,重4.3克。金币正面为一戴王冠、留长须的半身男像;左边边缘处有“FOCAS”的铭文,背面是带有翅膀的胜利女神像。据考证,这是一枚东罗马皇帝福克斯时期的铸币,铸造年代在601年到610年之间,它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的物证,表明唐代的东都洛阳已经是一个商贾云集的国际性大都市。

紧接唐代墓葬的是一组宋金墓葬,共6座。

宋代时期的墓葬开始流行用纸扎的随葬品,纸扎随葬品和我们现代人一样在下葬之前就烧掉了,所以墓葬中随葬品越来越少了,墓室却越修越讲究了。宋四郎墓,墓室平面呈八角形,除一面开墓门以外,其余的七面都是用来绘制壁画的,正对墓门绘制夫妇对饮图,也称开芳宴,是宋墓壁画中常见到的题材。左右分别绘制交租图、庖厨图,乐舞图、花卉图,这一系列壁画都是以夫妇对饮图为中心左右展开,表现墓主人生前富裕的家居生活。墓门为仿地上建筑的门楼,门楼正中镶嵌着一块铭砖,上面写着:“宋四郎家外宅坟,新安县郭午居住”,说明墓主人是宋四郎,家住在洛阳的新安县;“砖作人贾博士、刘博士”,砖作人就类似于今天的泥瓦匠,贾博士、刘博士就是当时的两个泥瓦匠,这里的“博士”不同于我们现在理解的“博士”,这是当时有专业技艺的手工业匠人的自称,其实就是现在说的“师傅”。在铭砖的最后一句写着“宣和捌年贰月初一大葬记”,“宣和”这个年号在历史上只有七年,这里却写着八年,明显是错误的,推测北宋时期新安县地处偏僻,对国家改年号这样的大事还不知道,由此也推证了墓主人宋四郎是一个没有任何政治地位的乡村大户,即土财主。

洛阳有句俗语:洛阳牡丹甲天下。这座北宋时期的砖雕墓就是以砖雕牡丹花为主。在这座墓葬的雕砖上有三十多幅牡丹作品,或折枝,或盆栽,或朵花,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展现了牡丹花初开、盛开、凋谢、静止与飘摇时的芳姿和神韵。把象征祥瑞、吉利、美好、幸福的各种牡丹图案绘制在墓室里,勾勒出了主人对人生对生活的祈盼、渴求、希冀,使地下这个本该充满阴森恐怖气息的亡者之家在惟妙惟肖繁花似锦的装饰中变得生机盎然、情趣无限。

北宋壁画墓的发掘地点与宋四郎壁画墓的地点相距不远,推测为同一家族的墓葬,墓葬建筑形制也大体相同,只是在墓道右壁建一侧室,用来捡骨二次葬。正对墓门的墙壁上,绘制着一幅“依门仕女图”。画中,门扉半掩,一个美丽的女子,想出来没有出来,露了半个身子,这种壁画在宋代是极为流行的题材,寓意在于表示假门之后还有庭院或房屋、厅堂,也表示墓室至此并未到尽头,揭示墓主人家大业大、殷实富有。除此以外在墓壁上还绘制有牡丹侍女图、交租图、浮雕家具圆几及假门假窗,这一切都是为了强调北宋地主阶层舒适安逸的生活环境。

邹复墓是金代的画像石墓,整座墓葬由青石构筑而成,墓室平面为不等边八角形,正对墓门的墙壁正中题刻“大金承安四年六月二十有三日,天水郡秦氏瑾修石墓一口,葬故夫范阳郡邹复功毕。刊石人董辉,同刊人段显”。“金承安四年”即1199年,由此也可得知墓主人是邹复。在墓室周壁的青石上都刻有画像,有孝子故事、花卉,还有表现墓主人家居生活的夫妇对饮、煎茶等等。其中最有价值的是刻画在西壁上的“杂剧图”。画面上共11人,中间两人形体较矮小,好像在舞蹈,其余九人手持各种不同的乐器,如筚篥、节板、杖鼓、大鼓等,分别站立在左右,表现的是宋金时期流行的杂剧表演的场面。杂剧,出现于北宋,是城市经济繁荣发达下兴起的一种曲艺形式,俗称“唱堂会”。它是在一定的场所,或在特殊的日子里到地主阶层的家里表演,一般都有乐队伴奏,有演员说唱加以动作,有一定故事情节。金代杂剧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金代杂剧以唱为主,句尾入韵,并有动作或念白以配合表述剧情,对戏曲的成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幅杂剧图也表现了金代杂剧的流行。

在这座仿木建筑的北宋砖室墓中,陈列着一口葬具,这是一口用陶土烧制的瓦棺。瓦棺多是用来二次葬或者火葬用的,一般烧制器形较小,这口瓦棺身长1.77米,在当时烧制成功是相当不简单的。此外,墓中雕梁画栋、层层叠涩的建筑艺术,充分表现出宋代手工业的发达和高超的建筑技艺。

北宋砖雕孝子图墓,墓室平面呈正方形,墓室后壁正中砌版门,左右壁为八扇并列对称的格子门,格子门的障水板上雕刻有牡丹、菊花等图案。在后壁和左右壁上部的斗拱间镶嵌着六块砖雕孝子图,分别是曹娥哭父、董永卖身葬父、丁兰刻木侍亲、孟宗哭竹、王祥卧冰求鲤、鲁义姑。孝子烈女的故事起源于战国,盛行于魏晋南北朝,到了北宋再度盛行。从古至今究竟有多少孝子,无从考证,元代郭居业编辑出《二十四孝》,自此二十四孝约定俗成,流传至今。“孝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历来被统治阶层所重视,是宫殿、祠堂、墓葬中流行的题材。墓主人用这些孝子烈女的故事在墓葬中陪伴自己,一方面标榜自己的品行,另一方面,孝子故事中大都融入有天人感应思想,突出了由于孝行而获得来自上天神明的奖赏,也就有了“孝悌之至,通于神明”的寓意,这也是期望它们能够导引墓主人到达理想中的另一个世界——天国。

壁画展区是最后一个展区,主要陈列两汉时期的壁画墓,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研究这些深埋地下的绘画艺术珍宝,有四座壁画墓现在采用避光保护的方法,不能对外开放,在最后一个大厅的橱窗中以图片的形式集中展示西汉卜千秋壁画墓、西汉打鬼图壁画墓、新莽天象神话壁画墓、曹魏壁画墓四座壁画墓。我们看到的这座东汉壁画墓,采用东汉时流行的横前堂、纵后室的墓葬形制,壁画就绘制在前堂的三面墙壁上。这是一幅彩绘车骑出行图,长12米,宽0.6米的画卷上一共描绘了九乘安车,七十余个人物,五十余匹骏马,出行队伍中有手持旌旄的步卒,左右雁行的骑吏,有揽缰驱车的御者、正襟危坐的主人,前呼后拥、浩浩荡荡,表现墓主人车辚辚马萧萧的威赫场面。根据《后汉书·舆服志》中的记载,推测墓主人是一个年薪为两千石左右的官吏。在发掘墓葬的时候,发现这幅出行图被夹在二层的夹墙中保护起来,这可能是绘制出行图时墓主人身份较高,但后来官位可能被贬,这幅出行图与主人死前身份不符,惟恐上面降罪,于是采用二层夹墙的方法将壁画掩藏起来。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保护,这幅画才得以完整鲜艳的保存到今天。它为研究东汉的车骑导从制度以及东汉的服饰装束提供了一个直观的实物资料。

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的历代典型墓葬展区就参观结束了,接下来我们参观河南古代壁画馆。

河南古代壁画馆,2011年11月对外开放,主要陈列的是河南省(主要是洛阳)出土的从西汉到宋金时期53组近百幅古墓葬壁画和砖雕。古墓壁画,是墓室装饰的一种方法,作为中国绘画的一部分,深埋地下,似乎比其它绘画更多了一丝神秘,它显示的是人类对生死问题的领悟,从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特别是洛阳解放以后科学发掘了近百座绘有壁画的古代墓葬,为了更好地研究、保护、展示这些壁画,我馆将近年来搬迁、揭取、修复的壁画精选出来,建起了这座河南古代壁画馆。河南古代壁画馆一楼西展区是“图画天地,品类群生——古墓壁画的发展历程”,它主要以图片的形式介绍中国古代墓室壁画的发展概况;东展区是“古代壁画科技保护”,以图片和标本结合的形式展示近年来古墓壁画的科技保护和修复过程;“七彩华章——河南古墓壁画”位于地下一层,这些古墓壁画和砖雕时代蝉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是研究古代丧葬礼俗、意识形态、社会生活和绘画艺术最直观的实物资料。我们将通过参观古代壁画走进古人的灵魂深处,去体会古人对现实生活的无限眷恋。

出土于“洛阳浅井头西汉壁画墓”中的天界图,共由21块空心砖组成,这是墓室顶部的一排平脊砖。这些由数目不等的空心砖拼和而成的长条形空间,是洛阳地区西汉壁画墓绘制天界图最理想的位置。壁画由南至北分别绘制朱雀、伏羲、太阳,太阳内有金乌、白虎、二龙穿壁、蟾蜍、仙翁、人首虎躯的神人、女娲、月亮,月亮内有蟾蜍、玉兔。其中的太阳、人首蛇躯的伏羲是主阳之神,而月亮、人首蛇躯的女娲是主阴之神,中间的龙蛇穿壁是迄今所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一例,龙居左,蛇居右,龙是东方阳界的神灵,蛇是西方阴界的神灵,圆壁代表天,那么龙蛇穿壁也就代表阴阳交合,体现着生命孕育。月轮前,人首虎躯形象的神人,专家考证为西方主秋之神——蓐秋。龙背上站立一羽人,裸身,长尾,高鼻、蓬发,羽翼后飘,给人以急速飞升的感觉。羽人,是汉墓壁画升仙场面中必不可缺的关键人物,充当着天堂仙界的使者,起着导引升仙队伍的重任。整幅画面如行云流水,满壁生风,构成由日月、始祖、神仙组成的的汉代人心目中完美的天界。这幅壁画的主旨突出的是汉代人的升仙思想,汉代人求仙是基于对长生不死的渴望,这种渴望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只有用这种连续的图像将这些抽象的观念表达出来,展现了汉代人充满浪漫主义的想象力和对待生命积极乐观的态度。

出土于“洛阳磁涧里河村西汉壁画墓”中的天界图,长2.1米,由左向右依次为双凤、龟头蛇身双翼兽足的神兽、青色月亮,月亮内有奔兔蟾蜍和桂树,人身蛇尾的女娲、双龙,人首兽身的神兽、白虎,人身蛇尾的伏羲,太阳和藻井图;间隙绘制彩云。透过这幅天界图,大家可以清晰地认识到汉代人意识中的天不是一个自然的天空,而是一个神话传说中诸神所处的天界。这天界中,有人类的始祖伏羲女娲;有镇守四方的神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有表示阴阳的天象太阳和月亮;有远古神话传说中的人首兽身的神兽。古人用绘画来一步步展现他们心目中的天,表达他们对于天的认知、联想、敬畏之情,以及对死后灵魂升天成仙的强烈渴望。

洛阳新区西汉壁画墓出土的天界图,绘制着伏羲、凤鸟、神兽、神人,反映了汉代人追求长生不死、永恒幸福的梦想。

偃师高龙乡辛村新莽壁画墓出土了家居生活、仙界天堂、镇墓驱邪三组8处壁画。

家居生活壁画,主要绘制在墓室中部,分别是女子宴饮图、宴饮观舞图、庖厨图、六博宴饮图。其中“女子宴饮图”中,穿紫红色长裙的女子明显呈醉酒态势,袒胸露肚,醉意朦胧,左右摇晃,两边仆人殷勤相扶,动态逼真;人物造型及服饰多用大面积涂刷,极少用线,是迄今发现的中国绘画中最早使用没骨画法的范例。“宴饮观舞图”描绘一男一女两个表演者为正在宴饮的宾客助兴表演的场景。“庖厨图”描绘庖丁为宴饮紧张忙碌的工作场景,这幅庖厨图也是现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考古标本。“六博宴饮图”以下棋者“举棋不定”的一个生动瞬间再现了汉代社会所流行的对博情景。这一系列画面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充分营造出墓主形魄在阴间的生活氛围。

描绘天堂仙界场景的壁画,中间的梯形画面上描绘着丰腴端庄、拱手坐在云柱顶端的西王母和为西王母捣药的玉兔以及蟾蜍、九尾狐。西王母是神仙世界中重要的神祗,也是汉代民间信仰的主神,她自身具备不朽的特质,同时又拥有不死之药,具备帮助普通人健康长寿以及引导死者之魂升天的功能,画面上的玉兔、蟾蜍、九尾狐都是为了衬托西王母的神性。在两侧三角形空心砖上分别绘有口衔宝珠,翎羽华丽的凤和凰。凤凰是鸟类之王,是通晓仁义的鸟,祥瑞之鸟,凤凰出现在西王母及天庭,是天下太平、仙灵祥瑞的征兆。这一系列仙界天堂景象,象征着墓主灵魂的必由之路和最后归宿。

最后一组是描绘镇墓辟邪的壁画。正中间蹲踞的是变形的虎头怪物,专家考证,这可能是装扮成神兽的打鬼头目方相氏,也可能是纯粹的猛虎形象。在古人心目中老虎是既可怕又可敬的神兽,它威猛无比,能够驱鬼辟邪。在虎头怪物的两侧各绘一人首蛇躯的伏羲女娲,这幅画面具有阴阳和谐、祥瑞平安的寓意。

这三组壁画以神话—历史—现实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展现了汉代人理想的生存环境和永恒的精神追求。

这幅“武士图”绘制于北魏孝文皇帝的第四子、宣武帝的弟弟元怿墓的甬道。画中武士上身穿双领广袖衣,双手置于胸前,执一黑色长剑,右手食指翘起指向前方,庄重威严,形神兼备。在墓中绘武士像,汉代已经出现,而元怿墓将武士的位置由墓室内移至墓门以外的前甬道,每侧绘制两位,这样的布局安排使所绘武士除了守卫墓主人之意更增添了显示生前地位的仪仗作用。这种利用墓室以外空间绘制壁画显示墓主人身份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一例,其后的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时代的壁画墓中开始出现了大规模、大篇幅的甬道、墓道壁画。

2005年,在新区翠云路发现了两座唐代的壁画墓。从出土墓志可知,这两座墓葬的主人是唐睿宗李旦在当皇帝前做安国相王时两位孺人即夫人唐氏和崔氏的墓葬。在这两座墓的墓道甬道天井中,绘制有近100平方米的大幅壁画。从墓道口开始,依次绘有青龙、白虎、人物、马、骆驼等,构成规模浩大的皇家仪仗出行图,再现了大唐盛世的奢华生活。其中人物、马匹、骆驼的尺寸和真人、真马、真驼相差无几。为首的青龙白虎身长四五米,构图宏大,气势强劲。青龙白虎出现在墓道的最前端,导引、护卫墓主人灵魂升仙,也是皇家身份的体现。马体态健壮,呈走动状,每匹马前都有一牵马人;骆驼被施以金黄色,四肢强劲,骆驼背上驼的丝卷,正是沿着丝绸之路经商贸易的真实写照;牵驼人则为高鼻梁、深眼窝的胡人,络腮胡须,面目清晰;侍卫身材高大,腰挂剑鞘,勇猛无比;侏儒,面部圆润、五官清晰,人物个个神闲气定,从容不迫,真实地还原了大唐盛世人们的精神风貌与时代气息。壁画画幅巨大,但现场没有打底稿时留下的痕迹,说明画家经构思之后,运笔一气呵成,使壁画线条显得简洁流畅,在国内唐墓发掘中也属罕见,代表了唐墓壁画的较高成就。

唐赵逸公墓壁画,2000年发现于安阳市区。据墓中出土的石碑可知墓主人为赵逸公,是大理评事赵文雅的父亲。墓葬建于唐文宗太和三年(公元829年),为晚唐时期中层贵族的墓葬。赵逸公墓壁画除一组花鸟画,其余均为人物画,共绘制20人,7男13女,中间穿插两只猫和多样生活器具。壁画选取的是墓主生前最体面最能显示身份的场景,传达给我们一种平静、祥和、富贵和自信的生活气氛。墓室壁画中描绘的侍女,个个丰满俊秀,形象楚楚动人,仔细观看,我们发现这些侍女均为八字眉,两颊各画两道对称的斜红,发髻上插数把小梳,这种妆容在白居易的新乐府诗《时世妆》中有细致的描述,可见是晚唐最流行的化妆技法。侍女们的衣裙多是用丝锦制作,足见墓主人生前生活的奢华。壁画画风飘逸洒脱,笔法轻松灵动,色彩淡雅,线条圆润,情调悠然,是独具特色而又融入唐风神韵的艺术佳作。

孟津新庄墓壁画中,六个人物分别绘制在墓室甬道东西两侧,每壁各绘有3人,这些人装束大致相同,微微侧身,面朝墓道方向站立,双目前视,神色恭谨,他们是一支小型乐队。只见东西两壁的第一人均双手斜握一根长杆,手握长杆者是乐队的指挥,叫致辞者,就是介绍表演内容的人,类似于演出时的主持人。东壁的第三人怀中斜抱一个深褐色长条形包裹,推测包裹之中装的应该是演奏用的琴。唐代不仅盛行在墓中绘制乐舞壁画,放置乐舞陶俑,还有在死者埋葬的当天专门请来表演班子演出傀儡戏(即木偶表演,有音乐伴奏)以祭奠墓主人的习俗。这乐队中有四个人双手合抱于胸前,似在等候随时出现的主人。仔细观察他们的双手姿态,发现他们是两手交握于胸前,左手握住右手拇指,右手除了拇指外其余四指均不外露,由此可以确定,他们是在行叉手礼。叉手礼是流行于唐末、五代、辽、宋、金、元时期的一种行礼方式,这种行礼方式无论男女老幼都可使用,多在人物站立时使用,表示对人的尊敬。这幅壁画真实地记录了唐末五代时期的丧葬习俗。

富弼墓是中原地区宋代首座石椁室穹隆顶壁画墓。富弼,洛阳人,因才华出众被称为“洛阳才子”,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宰相,八十岁病故后葬于洛阳。在其墓甬道西壁残存有一幅持剑武士图。画面上的武士身高1.77米,头戴兜鍪,全身披铠甲,足蹬长靴,右手持剑,身体微向墓道口,目视前方,十分威武。这种守门武士壁画在宋墓的考古发掘中还是首次发现,应该是只能用于高规格的墓葬。

新安县梁庄宋墓壁画是男女主人宴饮图。这种夫妇宴饮的场面在宋墓壁画中极为盛行,墓主人在众侍者的侍奉下端坐在堂前饮酒吃茶,欣赏着歌舞杂剧表演,这种绘画被称作“开芳宴”,表达墓主人夫妇恩爱之意。

宜阳韩城宋代壁画墓,在墓门的东侧墙壁上绘制了门吏图,只见门吏头戴黑色乌纱帽,身着红色官袍,双手交叠在胸前拿骨朵,色彩饱满、形象逼真。从装束上看,应该是当时的卫士。骨朵,又名杖、瓜、蒜头等,一种仪仗用具。据史书记载宋代上自帝王,下至士庶仪仗中都有持骨朵者。宋代墓室门处多画或雕刻门吏形象,意在驱邪避凶,保卫墓主人在阴间人身及财产的安全。在墓室顶部和四壁绘满壁画,采用白描绘画技法绘制有“鲁义姑”、“孝孙元觉”、“郭巨埋儿”、“王祥卧冰”、“赵孝宗救兄”、“田真分家”、“鲍山行佣” 等二十四孝图,反映出北宋晚期理学和居于统治地位的儒家“忠”“孝”思想对人们的影响日益加深。

洛阳史家屯金代砖雕墓砖雕壁画 墓室采用仿木建筑结构,这种仿木结构的设计显然是为了强调舒适安逸的生存状态,表现出对世俗生活的格外迷恋。墓室周壁有砖雕,砖雕上施彩绘,内容有乐舞、庖厨、童子、花卉等,这种类似工笔的手法,对任何物体都刻画得精细、准确。可见,民间画工已熟练运用了正面透视的手法,使画面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和空间感;通过简练、富有变化的线条和浓淡有致的色彩准确描摹出伎乐人物、牡丹花卉等的质感和体积感。

参观完河南古代壁画馆,我们就来到了北魏皇家陵园展区。在这个展区,我们主要参观的是北魏宣武皇帝的景陵。

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大力推行汉化政策,并划定“瀍西为陵园之所”(“瀍”指的是洛阳的瀍河,“瀍西”也就是瀍河以西的北邙山),把邙山划做北魏的皇陵区。景陵的主人是孝文帝的第二个儿子,名元恪,是北魏迁都洛阳的第二代皇帝——宣武帝,公元483年生于平城(山西大同),497年被立为太子,499年孝文帝在征伐南齐的途中病逝,元恪奉遗诏继承了皇位,515年死于洛阳式乾殿,时年33岁,同年二月举行隆重的葬礼,大葬于北邙山上。宣武帝在位期间,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处于稳定的发展阶段;但是他在吏政上却抛开了孝文帝严苛控制的措施,实行宽松的政策,致使贪污腐化之风盛行,加之佛教泛滥,广建庙宇,为北魏王朝的没落埋下了伏笔。景陵于1991年实地发掘,外观封土呈圆形,现高24米,直径110米,地宫位于封土之下,为砖砌单室墓,穿过48米长的墓道进入墓室。墓室近似方形,长宽各7米,墓顶为9.7米高的四角攒尖顶。垒砌墓室的砖为特制的长方形青砖,在垒砌后又涂刷了一层黑色,增加了庄严肃穆的气氛。由于景陵在宋金年间和民国年间遭过盗掘,地宫仅存一些瓷、陶和石器残片,复原有青瓷盘口龙炳壶、青瓷鸡首壶、陶砚、陶盆陶碗、石构帐座等文物,这些器物说明地宫的陪葬已逾越了北魏陵寝制度中关于“不设明器、不置素帐和瓷瓦之物的限制。墓道口出土的2.9米高的无头石翁仲,证明了北魏皇陵前也有神道石刻,弥补史书的不足。景陵气势壮观、结构完整,风格朴实,色调雅素,具有较高的历史、考古和观赏价值。

景陵是洛阳城北的制高点。隋朝末年,秦王李世民曾登上景陵观察东都洛阳动静。这时突然被敌军包围,猛将尉迟敬德跃马大呼,把隋将单雄信横刺坠马,才掩护李世民冲出重围。现在如果登上景陵,南望洛阳,繁华市井几乎可尽收眼底,伊阙、嵩岳依稀可见;北可顾滔滔黄河与太行王屋;往东可远瞩首阳山;往西崤山逶迤,函谷雄关仿佛近在咫尺。这也说明,景陵虽风格朴实、色调素雅,但也不失皇陵的壮观气势。

参观完景陵,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的游览也就到此结束了,再次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感谢!

地址:洛阳市老城区机场路45号

以上导游词由洛阳旅发委好导游平台提供


关于我们   服务说明   积分商城   协会工作汇报   协会章程  
洛阳市导游协会 豫ICP备16006145号 版权所有,联系电话:17537940221
请使用IE8.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1366*768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站    
友情链接: 洛阳旅行社  |   洛阳导游  |   洛阳旅游  |    洛阳一日游  |    洛阳出境游  |    洛阳牡丹花会  |   

扫一扫,加关注!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具体请咨询客服人员。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869639482@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